回應

由讀書年代開始每回搞大伙兒聚會時,
都要經過投票, 出memo的步驟,
後來大家各散東西,
沒有面書的年代, 就得來回電聯數十回,
再花私己錢傳送最少兩回的跨網電話短訊,
與舊同學說起, 一個也要四五塊吧.
來來回回的傳話, 答千遍一律的問答,
'有咩人去架?'
'邊度等?'
'點去?'
最後活動前一天再親自逐一致電確認,
活動當天慣性要向出席人士報告缺席者的前因後果,
原來那時候的問責架構早已存在.

到了今時今日, 活動還是會搞,
但因為互聯網的通用,
令一切更加方便, 直接, 貼近,
在網上, 把所有過程都透明化,
名單上的人不得不看, 一個發表一個回應眾皆知曉,
因為這樣, 對於不回應不表態的人,
實是知情, 但不報.
單是這點對於籌辦者已省了很多功夫,
事在人為, 已盡了通知發起的責任,
下一步已處於被動位置.
感覺也輕鬆不少.
雖然如此, 但過程中必冒出'下次咪搞'的念頭;
活動過後, 總會又有'下次再搞'的攞黎賤想法.
循環, 但幅度會隨年月生活心態拖慢, 減少,
這是事實.

不知何解, 連我自已偶爾也會, 電話短訊的効力始終最強,
獲回應的機會極高,
特別對於潛開水的朋友,
收到他們的回應, 就算是失望的回覆,
總會抒懷安慰, 他們總算還有人性:p, 別人的好意可不是必然的呢.
交帶, 其實人人都能做到, 應該做好.

留言